close

在一個父母成長班上,分享了我們的環島故事,有些家長問了我幾個有關我們小孩教養的問題,在現場回答了一些,但是覺得回答的並不完整。他們的問題在我心裡發酵著,一直放不下,也引發了自己對生活的回顧和對這些問題的思考。

問1:
一個國小六年級12歲的小孩,如何能有毅力地堅持走路,完成51天的環島?

我的說明:

我們沒有把51天的走路環島當成非完成不可的目標,對我們來說,那是我們希望能完成的,但是,我們並不堅持要完成不可,我們沒有把完成的壓力帶在身上加重負擔。
我們的著眼點只在今天,能走到預計的學校紮營就好了。每天預計20~30公里的行程,在烈日下、風雨中雖然很艱苦,但要達成並不太難,我們只要腳不痛,慢慢走就會到達。真的沒辦法走了,或者已天黑了,我們也接受搭便車,但是,我們會期許自己以走路為優先。今天走過了,明天不會比今天更艱難多少。

51天、1200公里,是很宏大的目標,但是我們沒把焦點放在這裡,我們的焦點放在台灣東西南北的四個端點,和北迴歸線及濁水溪兩條線上。
到達這六個地方,我們會為自己慶祝,當我們噴起了可樂衝向天際時,所獲得的成就感就能扺消一路來的辛苦,讓我們又獲得了前進的動力。同時,51天1200公里也被這六個目標切成六小段了,感覺起來就沒有這麼龐大。

我們也隨時犒賞自己,維維想住悅來飯店,通過沒路的古道時要吃好一點、住好一點,和媽媽的補給日,及親友來探訪,都有助我們消除疲累辛苦。
支持是很重要的,對小朋友來說,來自於他三叔四叔和清境農場上親友的支持,來自於同學的支持,來自於旅行所遇到的外人,和媒體的報導都是支持,都是他不放棄的動力。尤其他在乎的,同學原先不看好他,到上路後支持他、為他加油,他就覺得有義務堅持下去。

另一個是他對承諾做這件事的責任。
他成長的過程中,我是不太管他的,但是我總是陪著他去做他喜歡的事。我對他要求的事,只要能做得到,是不會拒絕的,但是我會在他要求時,取得他的承諾,也會要求他負起應該的責任。
走路環島是他發起的,我問過他三次,我們還進行了試走,他承諾沒問題。我們協議好,如果要放棄的話,第一個是我們有人受傷或生病不能走了,第二就是有重大事件或天災的發生,其他都不應是放棄的理由。
我對他說:「我們在這件事上已經投入了很多的金錢和時間,採購了所有的裝備,如果想要放棄,我會認真的問你三次,跟要開始時問你「真的要走嗎?」一樣,如果你三次都說不想走了,那麼,我們立刻撤回台北!」
走路環島這件事,是巨大的承諾,所以,我也要求巨大的責任,我是很認真的。這個認真,我要讓他知道,只要我能做到,我支持他的每個願望,但是他自己要更在乎。走回程時,我的腳變得很痛,走路時不太能跟得上他,但是,我也必須為他負責,一定要陪著他走完這一圈。

由於這趟行程很艱辛,我們把對走路環島的挑戰,用比較輕鬆快樂的遊戲心態來面對。一路上,就想一些搞笑的事來做,用對講機扣呼聊天,打毛巾戰,用各種方言腔的國語聊天搞笑,說相聲,像瘋子似的大聲唱歌,學軍隊唱歌答數,揹著背包踢正步,在到達目標時噴可樂,到終點時要學電影插國旗。
所以在心裡和感受上,我們的走路環島的快樂大於肉體的痛苦。

我想以上是12歲的維維,能一直持續走路51天完成環島的原因。


問2:
小孩和父母有衝突的話你們是怎麼處理的?

我的看法和說明:

衝突來自於需求不同而對立,我們幾乎沒有衝突,因為我對他沒什麼太大的要求。
唸國中的他,有一天放學回來,坐在客廳跟我說:「爸,我己經進入叛逆期了㖿,為什麼我和你沒有衝突?」我笑著說:「你想衝突什麼,我都順著你的意思,怎麼會有衝突呢?」

從他小的時候起,我從沒把他當成小孩看,更沒把他當成「你是我的小孩(所以你是我的東西和財產)」看。我把他當成一個人,一個和我一樣平輩的人,一個智能還在發育中、身體也在發育中的人。更貼切的說,一個親密的人,一個獨立的人。
我人生沒完成的願望,不會期許他為我完成,也不會要他做他不願意的事。我只是在一旁看著他長大,觀察過程中他的強項和弱項,觀察他的喜好和不喜歡。對於強項的,就支持和鼓勵,對於弱項的,就看能補多少算多少。
有點像農夫看著作物成長,這株就長這樣子,就算和期望有所不同,也就讓它這麼長了,何況,我本來就沒有預設期望。

他小時候,在百貨公司,吵著要他想要的東西,耍賴地蹲在地上大聲叫不走,通常父母不是打他一頓要他別吵,或者就是強硬拖走。我不是,我也蹲下來陪他,讓他一直叫一直叫,叫到累為止,到他放棄這樣耍賴為止。(因為耍賴無效,以後他也不再這麼做了。)
在來往看著我們的人群中,這樣看起來實在是有點丟臉,但是沒有關係,因為他不知道這樣會令父母難堪。
我不想用任何暴力去管教他,不管是言語上的,或者是肢體上的,所以,我們不會處罰他。唯一的一次是要他面對牆壁罰站。事後他對我說:「爸,現在我還小,你可以處罰我,等我長大,我就可以處罰你了,對不對?」我當下楞住,我沒說「不對,因為我是你爸爸!」,那是我不會說的。自此後連罰站也免了。

但是,總是會有一些父子立場不同的時候,我怎麼做呢。
他小的時候,我的做法是,不帶負面情緒地執行我該做的。比如說他不想離開百貨公司,雖然他不同意,我就高興地把他抱起來,離開,然後在路上找個有趣的事,轉移他的注意力。
稍大的時候,就學著和他溝通,並讓他了解實際的情況,兩個人誰要妥協?這種溝通是很持續的,要一次一次地做,花很多很多年。養成了相互溝通的習慣後,大衝突就不會發生,因為長久的溝通中兩個人都相互了解彼此。

但是小摩擦總是會有的,鬧情緒總是會有的,就不管他,過去了就好了。如果有重要的,就事後再聊聊。

我覺得把身為父母的權威拿掉,把身為父母的不可侵犯拿掉,把身為父母的重大期望拿掉,把父母不可控制的情緒也拿掉,不管他怎樣,就是愛他,成績好也愛,成績不好也愛他,就不會有太大的衝突。
關於教導,就用聊天的,其實小孩都聽得懂的。他不能改變,可能是因為他需要時間,或者他需要協助,或者他需要方法,這些大概是父母要幫他的了。

做父母是很累人的。


問3:怕小孩說髒話、怕被外在環境帶壞,怎麼辦?

我的看法和說明:

維維很少說髒話,也許有,但很少聽到。通常當他對我們說「Shit!(屎)」時,我也同時看到了他的憤怒。有時,講髒話對他來說只是一時的好奇和娛樂。

聽到維維講髒話時,我通常不在意那個髒話有多髒,而是去觀察他那時的情緒狀態,和自己聽到時的感受。在不同的情況下,髒話所呈現的內在義意也不一樣。
如果當我要求一件事,他帶著憤怒對我說,那麼我們是產生對立了,我們兩個要求的人和被要求的人意見不同。此時,我處理的不是說髒話的問題,而是為什麼兩個人意見不同,就只好做清楚的溝通,一直到都同意後,再來談髒話對我的感受,和髒話對人的傷害。必要時,就做模擬,我會對他說髒話,讓他感受。
我們還會溝通該如何表達情緒,我不會說他生氣不對,而是說:「你可以生氣,但你要告訴我「爸,我對你這樣很生氣!」那我就知道你生氣了。」談過後,通常他會明白。但是,也許不容易做到,還是會犯,那麼又再提醒一次。
如果,他自己寫功課時,突然說髒話,那是他遭遇了問題;也許課本忘了帶回來,也許同學怎麼樣,也許有別的事。我會問問他,有什麼事嗎?有就和他聊聊,沒有就算了。
如果在家裡以外,聽到他說髒話。回家後就和他一起探討,髒話的代表義意和人們相互間的關係和禮貌問題。

他也會和我分享在學校中聽到的各種髒話,有些台語的,我還為他講解什麼字代表人的什麼部位,為什麼這個部位會變髒字,好用來駡人。讓他最樂的,就是相聲中的說髒話,一口氣要很快的唸上一串很長很長的幾十個字,這讓他說髒話說得很過癮,也滿足了他的表現慾。

通常小孩說髒話,大概有以下的情形。
有表達憤怒,學大人說髒話來表達,覺得更有威力,這是他不期望被大人小看,他要有自己的地位和尊嚴。或者不知如何表達情緒,我們都沒有被教過如何正確地表達情緒,我們都被教導不可以對大人有情緒,就算有也不能說出來。可是,大人卻有很多的情緒,又用髒話來表達,電視上是,電影上是,連真實生活中看到的也是。
再來是好奇好玩,滿足探索慾和表現慾而已,說過了就不說了。
如果小孩內在有些缺憾,想強調自尊和自我時,就會不自主地耍帥,髒話是一種耍帥的工具,這樣讓他們個性鮮明,比較能自我肯定。這時候,父母要做的就是,讓他做些要付出辛苦代價又有點成就感的活動,登山、攀岩、單車旅行,或者寫作、繪畫、圍棋等等,那些要付出努力才能有所收獲的事。有了這些收獲,自我肯定增強,就沒什麼需要耍帥的了。

外在環境對一個小孩的誘惑,會帶壞小孩,父母對這個都很耽心。
我在想,外在環境對人的誘惑,不只是小孩難以抗拒,也會帶壞一個大人。
也許我們會想,20歲以後,小孩再變壞我們好像也就勉強接受了,因為那時,我們不是監護人,雖不願意,也是他自己的事了。
長長的一路人生,什麼時候會走到岔路上,誰也不知道,做父母的我們怎麼辦呢?

以維維來說,他從學校學到的道德教育,在道德感和守規距上,比我還來得高。有時,他會跟愛攝影的我說,不能拍陌生人因為侵犯了別人,我也只能說「兒子,你是對的」。

維維在學校有他自己的領域,他不愛上網咖打電動,還跟我說,如果我抽菸的話就會討厭我。曾經他對網咖很好奇,要我帶他去,我們去了一間,裡面空氣汅濁,菸味很重,對於網咖他就再也沒有興趣。
他自己參加了學校的童軍團,喜歡做服務,喜歡打棒球,喜歡騎單車,喜歡說相聲,喜歡看影片,喜歡玩槍,喜歡看軍事類或戰爭史的書。他喜歡軍事,不喜歡戰爭,是個和平主義者,從軍事影片中(尤其一套介紹西點軍校的專輯),他自己學到了榮譽、責任、紀律、自律、堅忍等等我永遠沒辦法教的價值。
我沒去想過小孩會不會變壞的問題,因為他做什麼,我大概會知道,他多半會跟我說,也許有些事不會。但是,我相信具道德感和守規距的他,不管在什麼處境下,都不會變得太糟,我之所以會這麼相信,是因為我看到他有自己的定見。
環島後,他對自己又更有責任感,也對自己的行為更能自律自主。

我一直覺得小孩自己會學著長大,我自己的成長也是一路跌跌撞撞的,人都會犯錯,走岔了,再走回來就是了。重要的是,自己要能知道走岔了,這需要具備反省思考的能力。

一路看著維維的成長,我所能做的,就是陪在旁邊看著罷了,覺得有不妥的地方就和他討論。倒也不是一定要說服他,而是讓他有機會去思考,他有什麼樣的選擇?我對事情的看法怎樣?我沒有對他說「我一切都是為你好」,也沒有要他說「爸,你是對的」,我留給他很大空間的選擇權,和在討論中發現不同的選擇會帶來的不同結果。當然,我也會溫和地透露,我對他不希望走向負面的期望。
人生有很多事,別人是沒有辦法代勞的,思考是一個,選擇也是一個,太介入的安排會侵犯了他的思考,降低了他對人生思考的訓練。我這麼認為。

他在學校遇到的同學,他所交的朋友,我們沒有辦法為他選擇;每階段的朋友,也會對他的人生有階段性的影響。但是,他清楚他自己的話,他終究會過濾掉一些不適合的人,留下一些真正的好朋友,情義相投、頻道相近的朋友,有助他自己的人生發展。


當小孩愈來愈大,父母能控制的就愈來愈少。
我很慶幸自己在他還在娘胎裡的時候,就因為過度憂慮恐懼而突然發現了,我沒有辦法教小孩什麼,我只能陪他學習。學習他人生中需要的能力﹣﹣知道的能力、思考的能力、和實行的能力。
他可以藉由知道,獲取人生需要的各類知識;藉由思考,把知識刪取、重組、推演形成人生的智慧;藉由實行,用他自己的智慧開創自己的人生。

我一直沒有什麼擔心,他的能力強,所能開創的人生格局就宏偉,他的能力弱,所能做的也能讓自己溫飽。

變成爸爸後,我自己的發現,小孩是上天很棒的禮物,讓父母藉由這個禮物來重新審視自己。因為我們從小長大時,看不見自己的問題,當自己成為父母時,才在小孩的作為中,再次看見自己。

成為父母,是人生再一次的重新學習,當小孩頂撞我,我所察覺的是﹣﹣小孩對我頂撞的態度,好像我自己對別人頂撞的態度?

小孩像一個沒有過濾的海綿,把我好的部份和壞的部份都吸收去了,也像一面鏡子,反映了我看不見的自己。
小孩和誰最像呢?當然是做父母的我們自己。
有時候,真的覺得,要改掉小孩的問題,做父母的我得先改掉自己相同的問題。

 

補充:20090915

今晚在晚餐後,要兒子陪我在外面走走,我們走到附近的麥當勞進去休息,看到書架上有一本兒童繪本,封面是火車。我直覺地對兒子「這好像是講小火車頭的故事耶!」兒子回「它又不是美德書。」「小火車頭是我最喜歡聽的故事吼,以前都一直要你唸。」他想到小時候的情景,又提起了這件事。

厚厚的《美德書》是我和兒子共有的寶物,在兒子還在唸幼幼班的時候,每天睡覺前,我都會唸裡面的故事給他聽。他最喜歡的,就是講一個小蒸火車頭的故事,每次問他「今天想聽什麼呀?」他總是「小蒸車頭」。

故事說的是一個小蒸汽火車頭,拉著長長的車箱要爬上一座山丘,它爬不上去,去找大蒸汽火車頭幫忙,它們都不願意。最後,它找到一個和它一樣小的蒸汽火車頭願意幫它,它們兩個便一前一後地推拉著長長的車箱爬上山丘,還一邊唱著:「我想我能﹣我想我能﹣ 我想我能﹣我想我能﹣ 我想我能﹣我想我能﹣」……

我們唸到「我想我能」的時候,便把書放在一邊,兩個人躺著一起學著火車的蒸汽引擎聲唱著:「我想我能﹣我想我能﹣ 我想我能﹣我想我能﹣ 我想我能﹣我想我能﹣」……

我們很開心,一直笑著,一直唱著。

最近突然想到,維維之所以能有勇氣面對走路環島,又能堅持下去,是不是和這個故事有關?有專家說過,小孩子在六歲前基本的性格就會定型,是不是在他三、四歲的時候,小蒸汽火車頭故事裡的相互協助、勇氣、毅力,以及「我想我能」的信心就烙印在他的潛意識裡?我想,是有可能的。

《美德書》是一本很厚很厚共1310頁的文字書,裡面有很多勵志的故事和具思考性的詩,這些故事以十個價值分類,它們是﹣自律、憐憫、責任、友諠、工作、勇氣、毅力、誠實、忠誠和信仰。現在發現,已經國三的兒子身上,都明顯地呈現出了這十個價值的痕跡。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wo2menwal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